中新网温州12月7日电(周健 范海国 张铄婕)一张张内外互通的联络网,构建了世界永嘉人共同的家;一座座满怀乡情的主阵地,营造了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一批批落地生根的共富点,串起了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一个个乡贤入驻的助调室,凝聚了乡村治理的强大合力;一笔笔扶贫纾困的公益金,形成了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
12月6日,“之江同心·乡贤助乡兴”发展对话活动在浙江温州永嘉举行,活动深入交流“乡贤助乡兴”工作,探讨乡贤如何赋能乡村振兴。
筑平台用贤智 搭建乡情联谊“连心桥”
世界永嘉人家园是由中共永嘉县委统战部牵头,为推动内外永嘉人融合发展而共同打造的开放性综合服务平台,旨在通过“大统战”平台,为内外永嘉人提供乡情联谊、互动交流、商务洽谈以及建言献策等服务。走进其中,与会人员被永嘉人创业奋斗的敢为人先精神所吸引。

开园至今,世界永嘉人家园共举办86次联络联谊活动,参与人数达2528人。近年来,永嘉织密“联络网”,建立新乡贤动态数据库,目前收集16大类5340条数据,乡镇(街道)乡贤联谊会实现全覆盖,完善建言献策“直通车”制度,每年定期邀请广大新乡贤面对面交流,让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成为常态。
世界永嘉人家园一景。 永嘉县委统战部 供图

“近十年来,在外永嘉人的经济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外永嘉人创造的GDP是本土的3倍。内外永嘉互动需要一个载体,永嘉经济发展必须依靠永商、侨商等世界永嘉人资源。”永嘉县委统战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永嘉人家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永嘉经济和永嘉人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基石。”
值得一提的是,永嘉还建立新乡贤回归“亲情通道”,采取中秋茶话会、迎春座谈会等形式传递“乡音乡事乡愁”,聚焦子女就学、医疗保障等“关键小事”,努力及时做到“雪中送炭”,有力拧紧“亲情、乡情、友情”的情感纽带。并积极发挥乡贤智力、人脉、资金等优势,推出“聚贤助力”专项行动,引导新乡贤在农村建设中出钱、出力、出招,实现资本回流、人才回归、农民增收。
凝乡情聚贤力 延伸公益慈善“帮扶链”
在永嘉县芙蓉民俗博物馆,可以看到晚清、民国时期的200余件婚俗、文房、家居、生活、佛教祭祀等民间工艺品以及生产生活用具,材质种类繁多,雕琢精细,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这里都是陈道轰、徐贤孟等一批本土乡贤带领一帮志同道合的人在宋韵古村内打造起来的乡村博物馆群之一,他们利用古建筑,让文物活起来。”芙蓉民俗博物馆解说员介绍道,今年国庆期间,芙蓉村的博物馆群日均参观游客人数在4500人左右,截至目前门票收入较去年增加一倍多。
芙蓉村。 永嘉县委统战部 供图

据悉,永嘉县委统战部以基层统战规范化建设年行动为抓手,指导岩头镇成立新乡贤联谊会,打造岩头乡贤馆,建设完善芙蓉村博物馆群乡贤工作室、乡贤议事厅等基础设施,发挥乡贤在推动乡风文明中的独特优势,做足乡情乡愁文章。

另外,在延伸公益慈善“帮扶链”上,永嘉还积极引入社会资本。譬如,发动永嘉全县乡贤开展“百家修百屋”行动,认捐文物修复资金5280万元;成立“乡贤帮帮团”,建立40名共富人才信息库,倡导知名乡贤李丐腾捐资500万元建设李大屋老年爱心食堂,成立乡贤慈善基金会23个,组织新乡贤慰问困难民众1025人,发动侨团打造12个“国际食堂”“邻里食堂”……
重招引释贤能 拓宽乡村振兴“共富路”
走进浙江省第二批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村枫林镇镬炉村,田家陌上隐、林间小筑、柒墨咖啡机车驿站、乡味博物馆等一批项目,让与会人员眼前一亮。
镬炉村成功转型离不开创新“乡贤+农业+旅游”等发展模式,该模式有效把农业种养与乡村旅游深度绑定起来,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乡贤返乡发展。其间,永嘉县委统战部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优势,引导乡贤、永商等群体积极投资置业,高质量推进170余亩闲置土地开发,倾心打造镬炉乡情馆、乡贤会客厅、同心田园等同心阵地,形成了产业兴、人气旺、村民富的良性发展格局。
镬炉村一景。 永嘉县委统战部 供图

在拓宽乡村振兴“共富路”上,永嘉以项目招引为突破口,招引新乡贤潘统金回乡投资建设楠溪·云上温泉旅游度假区,实现了永嘉5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零的突破”;招引新疆南达集团董事长林乐宣回乡打造“灵运仙境”风景区、加拿大侨领黄东海打造华中楠溪云岚度假村,有效带动周边各村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据统计,近年来永嘉共招引新乡贤重大回归项目14个,总投资70.02亿元,超1000余名新乡贤回乡参与家乡建设,为乡村振兴做强了产业支撑。仅镬炉村,去年村集体收入达95万元,较建设前翻两番。
未来,永嘉将继续把新乡贤“同心共富”工程作为推进新乡贤统战工作的主抓手,深挖乡贤资源,织牢乡情纽带,做强做优“乡乡兴·永嘉兴”工作品牌,有力助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完)

中新网杭州12月7日电 题:杭州观察:如何放大亚运效应 提升杭州城市能级?
作者 王题题 韩巧燕

盛会落幕,城市起步。为更好地研究“后亚运时代”杭州如何抓住亚运机遇、放大亚运效应、释放亚运红利,助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12月6日,“2023年城市治理‘双月论坛’第六期:‘放大杭州亚运效应 提升杭州城市能级’学术沙龙”在浙江杭州举办。
据悉,城市治理“双月论坛”是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为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城市范例而举办的品牌论坛。今年以来,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围绕“放大亚运效应、提升城市能级”主题,组建研究团队,开展走访调研,积极建言献策,为“后亚运时代”杭州打造国际“赛”“会”之城作出智库贡献。
“放大杭州亚运效应 提升杭州城市能级”学术沙龙现场。 主办方供图
当天,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江山舞在致辞中指出,2023年对于杭州而言意义重大,不仅圆满举办了举世瞩目的第19届亚运会、第4届亚残运会,杭州的城区人口还突破了1000万,晋升为第10个超大城市。此外,杭州全市GDP有望迈上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台阶,资源要素的虹吸效应会更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更强劲。这些都是“后亚运时代”杭州城市能级提升的重要特征。

那么,“后亚运时代”杭州该如何持续放大亚运效应,全面提升城市能级?

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杭州城研中心研究三处处长毛燕武通过分析亚运综合效应,对照城市能级指标体系,建议“后亚运时代”的杭州,要坚持“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三管齐下,大力实施后亚运“十大攀登行动”,从聚力场馆设施综合利用、聚力城市国际化纵深推进、聚力“体育+”融合发展、聚力品质生活共建共享等“六个聚力”思考提升路径,持续提升城市硬核实力、未来活力和特色魅力。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休闲学与艺术哲学研究院副院长刘慧梅从杭州城市形象定位发展历程切入,指出近年来杭州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影响逐步扩大,杭州旅游和城市的国际排名稳步上升,但在国际传播对象、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效果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基于此,她提出了国际传播对象的精准化和个性化、国际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和立体化、传播内容的模块化和定制化等传播策略。
杭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浙江省休闲学会副会长凌平则围绕杭州亚运场馆赛后利用建言献策。在他看来,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个“申办”体育赛事的高峰,大型体育场馆的有效利用必须找到出路。
通过分析杭州亚运会比赛场馆的设计、布局、特点和分类,他指出了目前杭州亚运会场馆赛后利用存在的主要困惑,并基于对洛杉矶奥运会、巴塞罗那奥运会等国际上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成功经验和模式总结,从赛后场馆利用生态链、场馆经营主体产业、场馆多功能开发、建立专业化运营管理团队等角度对杭州亚运会后场馆有效利用提出了对策建议。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杭州城市国际化研究院院长张卫良则从代表国家的“赛”“会”数量、“赛”“会”以外的交流活动、“赛”“会”与城市创新等视角探讨杭州“赛”“会”的一些问题,并从增强城市国际化理念、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引进外国使领馆、国际组织与国际会议、国际友城、友好交流城市,增加代表国家的国际性会议,提升数字资源优势,着力文化内涵建设等方面提出若干建议和思考。
不同于其他专家角度,杭州市社科院党建研究所所长、杭州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赵国青围绕扩大杭州城市对外文化传播交流方面献策。
他建议,杭州应从“凝练杭州后亚运时代对外文化传播核心标识,加工并创作具有国际化表达能力的区域文化产品和服务”“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赛会之都,拓展杭州对外文化传播交流新渠道”“瞄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人文交流,构建全球首选文化旅游目的地”等三方面着手。
而浙江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马力宏则认为,政府及杭州市人民应培育利用好机遇的意识,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升杭州的影响力。此外,杭州在放大杭州影响力时要注意实事求是,要处理好市内省内关系,引导民众合理科学宣传。(完)